第541章 大变革-《刘宋汉阙》


    第(1/3)页

    河北,邺城。

    刘义真从云中回到关内后并没有南下回到长安,而是朝西面拐了个弯带着崔浩等人回到了河北。

    在这里,刘义真将河北的所有的地图黄册收集在一起,并命刘义隆和王买德二人主持在河北的“新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假,但是每每将土地分发给百姓,要不了三代,这些土地就又会重新集中到达官贵人的手中。”

    “此次河北清理出很多土地,朕有意彻底推行“土改之策”。”

    “陛下,何为土改?”

    “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但土地使用权将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

    简单六个字概括就是“禁止土地买卖”。

    这么解释虽然不全面,但是已经足够让大家明白刘义真此次在河北施行土改的核心思想。

    相比与这一核心,刘义真身边的官员更关心前者——“无偿、无限期使用土地”。

    ……

    那官府从哪里收税呢?

    没有田赋,官府和国家该怎么活?

    若只是粗暴的将均田制那套每年要上交多少粮食的法规套上来,那又成了换汤不换药,所谓的“土改”便臣了一纸空文。

    “从今以后,官府只能以货币购买粮食。”

    如果说刘义真之前的话是让大家心里“格登”一下,那现在便是直接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

    “陛下!”

    久在中枢的王买德赶紧阻止了刘义真的异想天开。

    “陛下,自古都是向百姓征税的道理,哪有用铜钱换取的?”

    “先不说这道理是如何,就算陛下真的想施行,也要有那么多钱才行啊!”

    刘宋现在的钱多吗?

    多!

    但那要看是用来干什么。

    因为黄金铸成的永初宝钱让刘宋的货币和黄金挂上了钩,而全国的黄金矿脉又都在官府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宋官府异常有钱。

    但货币的本质其实是“债”。

    比方说,今天去挣钱,便是让老板欠下给自己的债,这些债就以货币的形势回到自己手中,而明天去钱,就是把自己的债转让给别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宋其实并不富裕,那些黄金只能说是一种矿产资源而已,算不上“货币”。

    现在刘义真打算让官府出资去买百姓种出来的粮食,本质上就是接受了百姓无数的债。

    但是这些债刘宋官府拿着可基本就算砸在手里了。

    因为既然是债,就要还。

    没了广大种田的百姓,这债要往哪里去?

    达官贵人?还是目前根本没发展起来的作坊?

    要是指望他们,不消数年,刘宋的金融体系就将崩溃,让这好不容易结束的世界再次乱起来。

    对于那样的结果,王买德无法接受!

    “陛下不如广施仁政,减免赋税就可!”

    王买德还是建议刘义真不要做一些太过新锐的举动。

    稳稳的在这百废俱兴的时候做一个圣君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搞一些荒里荒唐的事出来?

    刘义真却摇着头:“苟日新,日日新。”

    “我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冒险精神,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就断绝。”

    冒险精神,当然不单单指物理上的开疆拓土,朝着未知的八荒探索。

    更重要的,还是在变化中不断反省,能时刻保持应对的勇气。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那时候的国君、大夫从来都不畏惧失败,在内部和外部的重重压力下积极思索变革,纵使有吴、越这样显赫一时却又迅速败亡的例子,但大家总归还是在摸索着寻找出路,并形成了七个庞然大物。

    后来的秦国变革的最为猛烈,奋六世之余烈,出函谷,一统关东六国。

    始皇帝嬴政也不负众望,摸索出“皇帝制”,为这片经历了数百年战乱的土地找到了出路。

    之后大汉代秦,前期岌岌可危的西汉在汉武帝及其臣子的努力下创建了“大一统”的模式,在与匈奴的文明生死之战中占得先机。

    到了西汉后期,矛盾重重时,大家依旧没有充当咸鱼,而是形成了以“王莽新政”为主要思想的新一轮变革。

    但可惜,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王莽输的很惨……

    不过即便如此,王莽之后新的领袖——汉光武帝,他依旧没有放弃找寻变革之路,比如将国都设立在洛阳,保证大地主,大世家的利益便是其的改革之果。

    虽然这样的代价是皇权的衰落,但不得不承认,东汉时期各地百姓的生活水准普遍是要比西汉高的。

    再后来便是张角。

    如果说王莽变革是时代的局限性,那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便是阶级的局限性。

    所以张角……卒。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