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窃国大盗》
            
            
            
                    皇帝正式到京的日期是十一月月底了,这个时候北方的交通状况非常不理想,冰雪漫天泥泞遍地,一般在这个季节但凡家有余粮地北方人民都会选择猫冬,虽然捅破窗户纸朝外望去山舞银蛇很有诗意,但走到官道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连同随军官兵在内近八万人马轰轰烈烈的朝北方开进,劳民伤财把沿途人民骚扰个半死之后,林风和他的老婆孩子终于回到了北京,在这将近半年的游行过程之中林风忽然发现一个另外的收获,那就是吴阿坷再次怀孕了。
    对于林汉帝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过分,朝廷的大臣也是不太想干涉皇帝的私生活的,实际上经过这几年的斗争之后,大部分朝臣包括李光地、周培公在内都把林风这个软骨头看透了,根据咱们中国的传统理念来讲,皇后的所作所为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天怒人怨”,悍妇不是见过,但凶悍到这个地步的那就真的是太可怕了,按照帝国现行婚姻家庭法皇帝在法理上应该是受到了严重的感情伤害,最起码就违背了“七出”的硬性规定,可以说大多数帝国臣民对皇帝的这桩婚姻都是持同情态度的,普遍上的舆论都认为:不用说是在母仪天下的皇族,就算是在普通家庭里,单单凭这份“好妒”,那这个老婆也是非休了不可。[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皇帝本人的态度。在这里包括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在内,绝大多数臣民都对此万分迷惑。
    林风大帝在民间的形象是相当不错的,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路横扫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甭管什么敌人通通轰杀至渣,而且就历史上来看,白手起家能在三十岁之前就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差不多就是只次一家别无分号,所以就这个角度来讲,即使是帝国的敌人,哪怕是再刻骨仇恨,也不得不承认皇帝的英明神武,所以大部分人因此也就下意识的认为林风这个人是个英雄人物,而中国传统观念里的英雄人物基本上都得具备以下条件:
    非常聪明,并且很有气魄,最主要的是绝对是条硬汉,泰山崩于面前眼皮都不眨的的那种。<)。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令人安慰的事情就是皇帝的人品了,至少大伙应该用不着担忧那天突然冒出一伙太监挨家挨户抢劫秀女,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之中,不好色是君子行为,所以就这个角度来讲,林风大帝是可以和柳下惠相提并论的。
    因为皇后方面的原因,目前帝国继承人方面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的,虽然太子林璁身体一直都不错,但谁也不敢保证哪一天这个小家伙就挂了,要知道就十七世纪的医疗水准来看,儿童的夭折率是居高不下的。
    而且最令人担忧的是皇帝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光棍,似乎连一个起码的亲戚都没有,说一句不好听的,要是哪一天父子两个被人一勺烩了,就单单是为了乾元宫的那把椅子,这个帝国恐怕至少要再死一千万人。
    公允的讲,这并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真真确确关系到帝国安定团结的重大政治事件,在这一方面,林风不搞女人不是美德,是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进行犯罪。[
    事情的转机就在南巡归来之后。几乎是和皇帝回京的同一时间,朝鲜王国派来的进贡使者团紧跟着也进入了北京城。
    和前几次的例行进贡不同,这回朝鲜王国的使者团不论是级别上还是规模上都要大了许多。
    值得同情的是,这些年朝鲜王国在帝国中央政府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在持续下滑,说个实在的,可以说现在北京城里但凡能够说句话的官员,绝对没有一个会正眼看他们一眼,和原来的明帝国相比,现在帝国的社交圈子已经扩大了许多,而且眼光也比之前要清晰了不少,起码自从和罗刹国建立外交关系、常驻大使之后,在正式场合已经很少有人乱放大话了,至少现在大家都知道能外面的大国还很有不少,随随便便就能找出几个能和大汉打一仗,这个外交视野的扩大就直接影响到了朝鲜的地位,以前大伙还觉得朝鲜还是相当重要的,绝对不可疏忽,但现在看来也就是一堆乡巴佬,有他无他一回事,而且在大多数人眼中,以目前大汉帝国的实力,甭管出了什么麻烦,直接从辽东出兵,海陆并进,一个月之内就可以灭了这堆乡巴佬。()。
    为了挽回局面,这次朝鲜王国终于出了绝招。
    随同使者团一同进入北京的,还有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小姑娘。她的正式正式身份是“淑德郡主”,是朝鲜王国现任国王李昀的长女。这次,她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长途跋涉,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季节来到了北京,为她的祖国和人民谋取利益。
    按照从明朝延续下来的习惯,朝鲜王国和中国的联姻是常态下的外交手段之一。所以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礼部和帝国内阁并没有感觉很奇怪,甚至也似乎没有什么拒绝的理由。
    朝鲜王国的姿态放得很低,关于这个淑德郡主的地位,是定性为“贡品”的,国书上的大概意思就是:这个郡主就性质上来讲,和那些人参、貂皮之类东西是一样的,是此次进贡的贡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林风喜欢的话大可以给个妃子的封号,如果不喜欢的话就当作仆人宫女使用也没关系,总之朝鲜人民对林风大帝的仰慕和忠诚是千年万年永不褪色的。<)。
    可以看出,大汉帝国的统一进程应该是受到了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的,实际上中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在一六九零年五月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清晰了,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预料到南周会覆灭得这么快而已。所以这回南周刚刚灭亡,周边诸国就立即马不停蹄朝北京赶,名义上是祝贺春节,实际上就是和这个新生帝国建立正式的国家关系。
    在诸多使者团之中,日本国这一次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一次日本国出使中国的大使倒是林风的老熟人吉良义央,和其他诸国的使者团相比,他率领下的外交使团阵容极为庞大,除了众多政府随员之外,居然还有一大批十三、四岁的少年,根据帝国礼部官员的汇报,日本国这次出使大汉帝国,除了进一步巩固汉帝国与幕府彼此之间的盟国关系之外,另外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皇帝允许,让这一批幕府的贵族子弟在京师国子监、帝国律算大学堂、马庄陆军军官学堂、保定士官教导学堂、天津海军学堂以及南怀仁主持的“东方神学院”留学进修。\)。随着海军基地的建立和巩固,以琉球群岛为中心,大汉帝国第二舰队不断向四周海域搜索,驱逐海盗、监控对日贸易路线,其中,但凡赴日贸易的远洋船只,除了要给日本长崎港纳税之外,还需要给大汉帝国缴纳过境税。
    汉帝国和台湾郑经军事集团由盟友走向疏远,再变成尖锐对立,海洋贸易上的矛盾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从一六八六年开始,海军第二舰队就曾和台湾舰队爆发过小规模的海上冲突,之后,冲突的规模和烈度逐年递增,到了一六**年,双方就正式开打了,沿着福建至日本的贸易线,整个大汉帝国海军――包括施琅的第一舰队和杨海生的第二舰队,均多次和台湾舰队爆发过大规模海战,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有三次,双方投入的作战舰只均超过两百只,作战兵员达到三万人以上,不过三次海战汉帝国海军均没有取得胜利,但台湾舰队也没有打通对日贸易线,台湾舰队胜在经验丰富、舰队官兵战术能力强悍、各战舰指挥官熟悉战场、个人能力优秀;而汉帝国海军则胜在物资丰富、补给充足、数量庞大、人数众多、火炮性能超过对手,因此双方各有长短,长时期处于对峙状态。
    在三次海战之中,其中就有一次战场处于日本海海域,在这次战争之中,江户方面就已经完全倒向了汉帝国,幕府水师作为盟军参加了此次作战,虽然因为力量薄弱的原因无法介入正面战场,但在后勤补给、海域地理、气候、水文资料以及情报支持等方面提供的帮助也是不同忽视的,所以在此之后,帝国海军投桃报李,以幕府提供情报、帝国海军充当刽子手的方式,对日本海周边各个岛屿进行了拉网式的清剿,在如此强劲的军事打击之下,沿途各地倭寇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不少自明帝国时代以来就以海贼为生的“武士世家”统统灰飞烟灭。根据江户方面的政策,凡是身处日本四岛之外的日本人均自动触犯死刑,从法律上可以给予人道毁灭,因此在剿灭日本海盗的作战行动之中,根据亲密盟友的请求,大汉帝国海军严格执行了俘虏政策,基本上到一处杀一处,处处三光,不留活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勤劳善良地日本人民证明的大汉帝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在这一系列政治军事合作之中,北京和江户进入了非常融洽的蜜月期。这几年德川岗吉将军领导下的江户幕府可谓扬眉吐气,“借兵助剿”政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大汉帝国海军舰队的大炮和刺刀支撑之下,各地外样大名服服帖帖,纷纷对江户政府表示:大和民族过去、现在、未来,都将团结在德川将军的伟大领导之下,任何违背德川将军的不忠行为,都是皇国的朝敌,必将“天下共诛之”。
    甚至就连一贯桀骜不驯的萨摩、长州,都向江户发出了效忠书,江户幕府的统治得到了空前的强化的巩固,日本人民于一六**年终于摆脱了战国时代的阴影,正式进入了和谐社会。
    在见识到了汉帝国的强大和富庶之后,出于倾慕和期盼,在吉良义央的建议之下,江户幕府德川岗吉将军下达命令,在幕府贵族子弟之中挑选了一批十多岁的少年,他们将承载着皇国未来的希望,被派往汉帝国学习“汉学”。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