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第486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时空之门1619》


    第(2/3)页

    不仅后金女真最后的两个首脑人物和贵族集团在这次运动中,在本部落群众的揭发和批斗中被清扫一空,作为东蒙古地区最后的蒙古反动势力,喀尔喀蒙古和科尔沁蒙古的所有奴隶主性质的蒙古贵族和上层人物,也被清扫一空。

    经过三万多复兴党政工干部的努力,夹在察哈尔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喀尔喀和科尔沁蒙古各部,最终回归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温暖和宽广的怀抱。

    这两个部落的群众们和察哈尔部的蒙古群众一样,在复兴党的领导下,开始过上文明和先进的现代生活。

    当然了,复兴党在这次大会战以及这次大会战后一年多的政治工作结束之后,除了收获了三十多个使用现代化农牧业技术进行生产的大型先进国营牧场之外,复兴党还收获了三十万人左右的,以蒙古族群众为主体的生产建设兵战士,以及十万人左右的骑术优异的骑兵战士。

    最主要的是,这些蒙古族群众从1636年就开始全面接受复兴党的工业化和文明化的改造了。

    与此同时,在被划分为西兴安岭地区的原喀尔喀和科尔沁地区的所有十八岁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都被复兴党集中、收养和教育起来。

    从复兴党的少年军体系这么多年来的实践成效来看,复兴党中央有理由相信,只要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少年儿童,就会和中华帝国其他各地区的少年儿童一样,变成讲汉语,写汉字,具有系统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中华民族的先进人才了。

    不论是后世的研究者还是本时空的复兴党研究部门,他们都必须承认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比封建制农耕文明还要落后的奴隶制游牧文明的蒙古人,实际上是一直处于一种不断没落的状态的。

    曾经在13世纪称霸整个欧亚大陆,让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在自己的铁蹄下瑟瑟发抖的蒙古人到了十七世纪,已经没落成了谁都能欺负欺负的衰落民族了。

    即使有人把满清伪造的历史中,那个为了衬托小麻子满清皇帝的文治武功的准噶尔的部落首领葛尔丹拿出来说事儿,但是事实则是,小麻子满清皇帝打败的那个所谓的蒙古人的大英雄葛尔丹,其实是个在沙皇俄国支持下的蒙古傀儡而已。

    愚昧落后的满清帝国能够通过继承大明王朝前工业时代的热武器战术,击败蒙古人组成的准噶尔部落(实际上准噶尔部彻底老实下来还是乾隆时代的事情),而同样非常愚昧落后,可以被称为欧洲的农村人,在世界历史上非常的野蛮和反动,和满清王朝一样一直有着奴隶制特色,直到到王朝灭亡的时候还维持着农奴制度的沙皇俄国,也是用火器化了的由著名的破落户,曾经被北欧武装和波兰骑兵虐的跟孙子一样的哥萨克人,轻松的就把没落的蒙古人打的抱头鼠窜。

    所以说,充分借鉴和使用了苏俄时代的骑兵战术,在先进的武器和思想武装下的中华帝国武装部队,能够把蒙古各部以及比蒙古各部水平高一点有限,已经彻底的退化成了游牧民族的后金部落一起,轻松加愉快的虐成狗,那就要多正常有多正常了。

    从传统意义上说,到1636年,整个蒙古地区包括现在的外蒙古到贝加尔湖的所有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要知道在1637年的时候,一直和沙俄侵略者进行着战争的布里亚特蒙古各部,甚至也不远万里的向中华帝国表示臣服,已经开始频繁的到达复兴党在库伦地区设置的大型商站和兵站,与中华帝国展开全面的粮食物资和军事物资贸易了。

    如果再考虑到包括察哈尔蒙古、喀尔喀蒙古和科尔沁蒙古的上百万蒙古族人民,已经开始全面的在复兴党的领导下接受工业化的改造和教育,逐步的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到中华民族的怀抱里的话,中华帝国已经比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更加实在的控制了整个内蒙古到西伯利亚之间的土地和人口了。

    不过,复兴党是个最少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水平的工业化组织,他们当然不可能认为,这样简单和肤浅的回归和统一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疆扩土。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对当地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业化开发;没有在当地展开全面系统的工业化建设;没有完成对当地群众的工业化改造;没有在当地建立起成体系的以五小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中心,和与之配套的专业化、专门化、机械化的工业化农业生产体系的话,这样的地方,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

    所以从1637年年初开始,钢铁产量超过六百万吨的复兴党中国,就开始筹划建设贯通整个蒙古草原,直达贝加尔湖沿岸的“张库铁路”(察哈尔地区的中心张恒到蒙古草原地区的中心库伦)。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以及建设和充实整个铁路沿线地区,复兴党政府总共动员和调派和组建了总数近百万的正规军和新老生产建设兵团。

    当然了,作为张库铁路建设的先期准备工作,在百万级别的新老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努力下,使用砂石混凝土修建的张库公路已经在1637年年末就全线贯通了。

    这条公路刚刚开通,大批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大马力柴油动力两厢和三厢的货运大卡车,就开始络绎不绝的行驶在这条公路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