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九章 帝国的远征-《三国第一强兵》


    第(2/3)页

    “长安这边呢,平时主要是几位将军在操持,反正这些年也没打过什么打仗,出动一位将军已经是了不得的了。基本上来呢,长安这里是上柱国大将军在主事,你们总不会不知道他的名字吧?”

    胡老大这次没被问住,他竖起大拇指,一脸与荣有焉的神情:“常山赵子龙,还在咱家老侯爷的麾下效过力呢!如今在草原上,就这一个名头,就能吓倒一片了!上柱国赵将军,左右二位张将军,风形火势,谁不闻风丧胆?”

    听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哈巴的思绪也开始飘忽起来。

    起来,他还和右将军张颌共事过一主呢。四十多年仿佛瞬息而过,双方的差距可真是云泥之别了。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来着?哈巴努力睁着浑浊的眼睛,试图从久远的记忆深处找出些什么来。

    是了,自己曾经是这些人的敌人,致力于颠覆骠骑军在争鼎天下中的优势。然而,一次次的失败。却将自己推进了深渊……

    “长安,是长安啊!”一声带着哭腔的欢呼将他从记忆中惊醒过来。猛抬头时,在正午时分强烈的阳光下,一座雄伟的城池闪闪发光,在金色的光晕中,古城焕发着梦幻一般的光彩,单凭辉煌之类的词语,根本无法准确形容。

    “长安!”

    “神京!”

    欢呼声此起彼伏着,如同一层层波浪。慕名已久的人们找不到别的办法,只能用最大的力量喊出这两个字。才能稍微宣泄出心中的激荡。

    这就是大汉帝国的西京应有的魅力!

    ……

    这种情况向导和长安人都见得多了,并不以为怪,只是静静的等着这些土包子恢复平静。鄙视是没必要的,自信的帝国人不需要用这种办法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等了大概有一刻钟的时间,商队才重新上路,有人开始得陇望蜀,带侥幸的问道:“也不知世子到了没有……起来,胡老大,既然要拜见天子和大将军。咱们是不是也要洛阳和渤海走一遭啊?”

    “世子只让咱们来长安。”胡老大摇摇头,并未多做解释。

    那向导却突然插了一嘴:“陛下和大将军近期都会赶来长安,为什么?因为帝国在近期会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有多大?嗯。据是会出动五万骠骑军!”

    “五万?!”

    胡老大吓得一激灵,倒抽着冷气道:“当年西海侯叛乱,帝国动用的平叛兵力也没这么多吧?这次居然要动用五万骠骑?到底是要对付谁啊?这天下间还有敌手值得帝国这么做吗?”

    西海侯是当初袁谭的封号。后来袁谭告老,将位置让给了幼弟袁尚。后者是个野心勃勃之人。受人教唆,竟是起了反叛之心!

    他派出使者。分别和周边的几家诸侯取得了联系,其中包括:燕然侯——高干之子高俊,大宛侯马岱等西北的十余路大诸侯,希望联合出兵。即便不能,也希望对方保持中立。

    除了马岱断然拒绝,表露出敌意之外,其他几家都没有立刻给出答复,局势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这是二十年前,也就是开元二十九年发生的变故,是王羽定国以来,面对过的最大危机。

    当时风火骑兵应平西侯马超之请,在赵云、张辽的率领下赴西域与月氏作战。泰山军则参与了交州以南的平定战。

    长安虽有于禁和羽林军守卫,但羽林军以步卒为主,机动力太差,偏偏实力足以镇压西海的公孙瓒解甲,公孙续还在交接权力,马超则是和赵云并力攻打月氏国。

    单凭羽林军,很难防住袁尚,长安正是最空虚的时候。

    一旦让袁尚突入中原,很可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连锁反应。西北的几路诸侯就是因为这样才心存观望,想着万一袁尚成功,自己是不是也能借机分上一杯羹。

    然而,危急关头,自有英才脱颖而出!

    当时军事学院正有一批学员在边关实习,留守长安的于禁派人通知他们,本意是让他们尽早撤回安全地带。结果,学员中最富声望,时年二十四岁的邓艾,以及成绩最好,时年十八的姜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

    二人一致认为,自袁谭之后,西海领已经有五年以上未对外用兵了,声势虽大,实则不足为惧。让他就这么折腾下去,反而容易扰乱人心,横生不测。

    以二人为首,二百三十四名学员,加上沿途先后加入的四千余武装商队和城傍骑兵,进行了一场三千里奔袭战。

    袁尚只顾着防备马岱,根本没想到会有一支骑兵从凉州杀出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居延海,五千汉军大破十万西海军,姜维阵斩袁尚,威震天下。

    高俊闻讯后,自缚出降,西北各路诸侯纷纷亲身往长安请罪。袁尚的野心,最终成就了帝国双壁之名。

    从此天下便有谚语流传:汉军不过万,过万不可敌!

    突然听汉军有大动作,准备出动五万骠骑,这简直有些骇人听闻了啊。

    “好像是罗马或波斯吧?”向导不是很确定的答道。他消息再灵通。也只能打探到非机密性的消息,这种国战级的军情虽然未必是多高级的机密。但也不是他这种身份所能打听得到的。

    “反正过几天陛下和大将军会在直城门外的凌烟阁举行誓师阅兵大会,到时候去听一下就知道了。起来。几位的运气可真是好呢,帝国都多少年没有过这样的盛事了?这天下间根本也没什么对手值得骠骑军全力一战啊。”

    ……

    王羽沿着凌烟阁的台阶缓步而上,虽然不至于是太大的负担,但想和从前一样,登高如履平地肯定是不行的了。

    距离天下一统的开元四年已经过了四十五个年头,用后世的公元来计算,应该是5年。曾经龙行虎变的王羽,如今也已年近七旬,自然不复当年之用。

    跟在他身后的诸葛亮和庞统就更差了。两人都是气喘吁吁,汗如雨下,区区一百多级台阶,竟是足足歇了三次才走完。

    不过谁也没想着让人来搀扶,凌烟阁上供奉着的画像都是当年生死与共的同伴,画像都取材于各自最活跃的时期,一个个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都不想让当年的同伴或竞争对手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而每当来到这个地方。看到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就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觉。因为怀念,也是因为身边的故人越来越少,故而王羽和他的重臣们对这里都极为留恋。

    陈留侯曹操的画像排在最末。第二十八位。

    虽然他在相位上努力了十五个年头,最后因为积劳过度,在官衙中阖然而逝。但毕竟他的身份经历摆在那儿。很多人都不愿意让他登阁,更别让他名列前茅了。王羽虽然一言九鼎,也不愿意强拂了众人之意。干脆将其放在了最末一位。

    在曹操身局相位时期,大汉朝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当中,要是没有曹操的老练手腕,或许要多花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相近的成果。

    当然,接手的诸葛亮丝毫不逊于前任,但毕竟在曹操为相时,前者还太过年轻。王羽也不想让这位栋梁之才太操劳,结果却不曾想,曹操竟是为诸葛亮挡了这一劫。

    因此才有了王羽在曹操画像上的亲笔题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很多人都不理解其中意思,王羽也只能自娱自乐了。

    “可惜了公瑾……”排在二十七位的是周瑜,同样是一位不属于开国时期,身份有些尴尬的功臣。

    “若非公瑾兄,南洋的开拓也没办法有那么快的进展,若他英灵犹在,看到今日盛况,想必也会含笑吧。”诸葛亮头,随声附和。

    当年他和周瑜在江夏激辩二十四天,从此成为了肝胆相照,却又互相竞争的关系。那是一段激情沸腾的岁月,两人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都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后来周瑜在南洋因心脏病突发而死,最伤心的就是诸葛亮了。

    此时看到故人容貌,一时间也是悲从中来。

    慢慢前行,君臣三人的目光从一干故旧的脸上扫过。

    同样因为积劳亡故的田丰;与他完全相反,偷了大半辈子懒,最后得享八十六岁高龄,差变成神仙的贾诩;镇守边疆四十年不动摇的于禁、徐晃;因为不服老,以八旬的高龄披挂上阵,死在与波斯帝国的大战中的黄忠……

    每一个张画像都能激起一段回忆,熟悉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一般。

    王羽突然感慨道:“翼德兄的画工,应该得列当世大师之林了。”

    诸葛亮头附和道:“的确,若非蔡夫人在徐州举行了画展,谁又能想到,张将军竟然在徐州隐居了那么多年,而且还以画为生呢?还有关将军也是……可惜这二位都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不然……”

    “孔明差矣。”庞统突然道:“关、张二位将军虽然无心功名,但关二将军和张将军却也不逊于其父,这些年也是骠骑军中的栋梁呢。”

    王羽笑着头,对于当年的故人,即便是敌人。他也没有花什么心思追索。刘备也好,孙权也罢。他们都无法再威胁到帝国的安全,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们重新选择人生呢?

    其实要找孙权的话,线索还是有的。

    近年来,东治有个家很是风靡一时。他写的讽刺,鞭辟入微,有直达心灵深处之能。

    王羽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步名为《天与地》的,讲的是兄弟相依为命长大,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反目成仇,弟弟将哥哥害死,哥哥却没有反击。最后弟弟遇到了极大的危险。身边却没人可以依靠,于是出了这样的话:如果大哥还在就好了……完,便跳下了悬崖。

    这未尝不是肺腑之言啊,王羽这样想着。

    走到最后十张画像的时候,王羽再次停下了脚步,皱眉问道:“子义又跑到哪里去了?”

    岁月丝毫没有对诸葛亮惊人的记忆力造成影响,他不假思索的答道:“主公可还记得度辽侯和镇东侯的争端?”

    “唔,”相较而言,王羽的记忆力就差多了。他想了片刻,才在记忆中找到了相关的信息,“是陈元龙和公孙文懿争夺虾夷岛那件事?子义那家伙什么时候学会调停了?”
    第(2/3)页